
坐新能源车被收燃油附加费 违规收费引争议!近日,石家庄的崔先生通过滴滴平台网约新能源出租车,原本11.9元的车费被额外加收3元燃油附加费。查询后发现,此前多笔订单均存在0.5元至3元不等的违规收费。目前平台已从司机收入中扣除违规收取的3元退还给乘客,并对司机进行了处罚。
类似事件在大连、南昌等地也时有发生,纯电动出租车司机以“燃油附加费”名义额外收费,即便当地明确规定新能源车辆不得收取该费用,此类纠纷仍屡见不鲜。
燃油附加费设立初衷是为了缓解传统燃油出租车因油价上涨产生的运营成本压力,其收费范围和标准与燃油消耗直接挂钩。而新能源出租车以电力为动力,运营成本与油价波动毫无关联,收取燃油附加费本质上是违规行为。
各地政策早已明确燃油附加费的具体规定。例如,石家庄规定燃油附加费仅0.5元且新能源车不收取该费用,南昌则对违规司机罚款200元。然而,部分司机却无视这些规定,或曲解政策,或侥幸牟利,将本不该存在的“燃油成本”转嫁给乘客。更有甚者,南昌一些司机以“电费高、租金贵”为由,为违规收费辩解,无视定价规则的严肃性,使合理收费变成随意操作。
这场收费乱象不仅暴露了个别司机的规则意识缺失,还反映了平台监管滞后和部门协同漏洞。滴滴等平台虽称“禁止司机违规加费”,却未能在订单生成、费用结算时及时拦截异常收费。直到崔先生多次被违规收费并主动投诉,问题才被发现,显示出平台费用审核机制存在明显短板。消费者维权时又面临交通部门协调补偿优惠券、市场监管部门称非职权范围的困境,增加了消费者的维权成本,也让违规司机有了“钻空子”的空间。这类乱象若发生在旅游城市或交通枢纽,不仅会损害本地市民利益,影响外地乘客对城市的印象,还会破坏城市服务品牌形象。
事实上,“规范收费”不应只是一句口号,更不能成为弹性执行的标准。真正的出行公平应是乘客清晰知晓收费构成、司机严格遵守定价规则、平台与监管部门筑牢防线的有机统一。新能源出租车的普及本是推动绿色出行、降低乘客成本的好事,若任由违规收费蔓延,不仅会抵消新能源车的价格优势,还会透支消费者对行业的信任。
守住出行收费的公平红线,需要多方协同构建“防错+惩违+维权”的全链条机制。司机必须明确新能源与燃油车的收费差异,摒弃侥幸心理;平台需升级技术手段,在订单中明确标注“新能源车无燃油附加费”,并对异常收费订单实时预警、自动拦截;监管部门要打通协同壁垒,加强日常巡查,明确维权流程,让消费者高效维权;乘客则应主动留存订单截图、发票等证据,遇到违规收费及时投诉。唯有如此,才能让新能源出租车的收费回归透明合理,让消费者享受到优质服务,让出行公平真正落地生根。
赤盈操盘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